12月30日,國資委公布2021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其中“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和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入選。詳情如下:
2021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1.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
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航天科技等企業承擔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本次著陸歷時6個多小時,凌晨1時許,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停泊軌道實施降軌,機動至火星進入軌道。4時許,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歷經約3小時飛行后,進入火星大氣,經過約9分鐘的減速、懸停避障和緩沖,成功軟著陸于預選著陸區。兩器分離約30分鐘后,環繞器進行升軌,返回停泊軌道,為著陸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
2.我國新型主戰艦艇集中入列
4月23日,海軍三型主戰艦艇——長征18號艇、大連艦、海南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集中交接入列。經中央軍委批準,這次交接入列的三型主戰艦艇分別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長征18號艇、舷號421,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舷號105,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南艦、舷號31。三型主戰艦艇由中國船舶建造。
3.全球第一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投入商運
1月30日,全球第一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完成滿功率連續運行考核,投入商業運行。這標志著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商運,對優化中國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碳達峰、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4.世界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投入使用
6月25日,我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正式投產,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在大氣田上矗立著的“深海一號”能源站是世界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由中國海油設計建造。船體總裝快速搭載等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海底管線鋪設等多項深水施工技術突破1500米難關。“深海一號”大氣田的投產體現了我國深水油氣開發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海洋油氣開發由此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5.“全球首堆”石島灣高溫氣冷堆并網發電
12月20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1號反應堆完成發電機初始負荷運行試驗評價,首次并網成功,發出第一度電。這標志著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特征的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實現了從“實驗室”到“工程應用”質的飛躍,我國實現了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的“中國引領”,這對于促進我國核能創新發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6.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下線
7月20日,由中國中車承擔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山東青島成功下線,這是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標志著我國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該項目于2016年10月啟動,2019年研制出試驗樣車,并于2020年6月在上海同濟大學試驗線上成功試跑,經過系統優化確定最終技術方案,于2021年1月研制出成套系統并開始了6個月的聯調聯試。
7.全球首款新冠特效藥獲批臨床試驗
8月30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研制的靜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pH4)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批準開展臨床試驗。根據SARS的經驗,中國生物把康復者恢復期血漿作為治療危重癥和重癥的藥物,進入了國家診療方案。中國生物在康復者恢復期血漿制備的基礎上,做成了特異免疫球蛋白,已完成臨床前研究、工藝驗證和動物試驗。動物試驗結果顯示可以顯著緩解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癥狀和損傷,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臨床批件,開展臨床研究。
8.神舟十二號載人發射任務順利完成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的三名航天員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由航天科技抓總研制,是我國空間站任務階段第一艘載人飛船。天和核心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第一個空間站核心艙,由航天科技等企業設計建造,相當于空間站組合體的“中樞系統”。神舟十二號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
9.首款全面國產化電力主控芯片“伏羲”量產
2月19日,經南方電網公司5年研制、多場景驗證,國內首個基于國產指令架構、國產內核的電力專用主控芯片“伏羲”實現量產,標志著我國電力工控領域核心芯片從“進口通用”向“自主專用”轉變,電力二次設備核心元器件做到了自主可控。“伏羲”的成功研發及量產,對于國家電力能源和信息安全、工控領域科技自主可控具有重大意義。
10.世界首臺千噸級架橋機“昆侖號”投用